新加坡共和國為一城市島國,位于馬來半島南面,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地當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北與馬來半島隔1.2千米寬的柔佛海峽,有長堤相連,可通行汽車和火車,總面積為647.5平方公里。
居民中華人占77%,馬來人14%,印度人7.6%,其他民族1.4%。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馬來語為國語,英語為行政用語。根據新加坡1995年的家庭人口普查,年齡10歲以上表明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居民占總人口的85.5%,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印度教。
經濟以轉口貿易、金融、航運業為主,還有石油提煉、石油化學、建筑、造船、紡織、橡膠、食品罐頭等工業。旅游業也很發達。財政主要靠轉口貿易維持。轉口石油、橡膠、錫、紡織品、植物油等,進口糧食、食品及生活用品。
交通發達,行政中樞新加坡(市),是東南亞最大海港,附近國家所產的錫、橡膠、石油等大多經此轉運,也是聯系亞、歐、大洋洲的重要國際航空中心。有造船、橡膠、食品等工業。
重要節日:國慶日8月9日。斤蓋伊節,農歷年的歲末。
與我國建交日:1990年10月3日。
貨幣:新加坡元。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8 小時;與北京同一時區。
國花:蘭花(卓錦、萬代蘭)。
國徽格言:前進吧,新加坡。
國名釋義:馬來語意為“獅子城”。古稱單馬錫,意為“湖泊、海城”。
民俗: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多種歷法,依各種歷法有禁食節、大寶森節等多種節日。
擴展資料
歷史沿革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云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并開始管轄該地區。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于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1870年代前后,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1941年12月,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走。
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后,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由于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于1956年6月6日辭職。?
新馬曾在1963年成功合并,但在兩年后分家。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
新馬合并后,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
新加坡在建國后尋求國際承認,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新加坡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