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古稱“西岳”,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于華山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圣山。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
華山遠離海洋,處于西風(fēng)帶北緯30°—60°之間,大陸度為53°7′,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由于山體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頂峰的垂直溫度梯度(或稱溫度直減率):北麓從縣城到峰頂,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減少0.44℃,南麓以洛南計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減少0.5℃。
華山的道教宮觀很多,歷史也很悠久,早在漢武帝時就建有集靈宮,唐朝更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由道士們自己所營建的宮觀,相傳大上方的白云宮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處,至今遺跡猶存。
經(jīng)過宋、元兩代的發(fā)展,到明代華山上的道教宮觀已經(jīng)很多了,香火很盛。由于廟宇最初多建在峰頂,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洪暴發(fā),廟舍沖毀極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內(nèi)。
華山最主要的宮觀是西岳廟。該廟在華山下十里之處,華陰東五里。舊址在黃神谷。它始建于漢武帝時,即前面講過的集靈宮。東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立《西岳華山廟碑》,言東漢統(tǒng)治者祭華、修廟、祈雨等事。
北魏興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舊廟已毀壞不堪,便在華陰東五里處的官道北興建新廟。從北魏開始直至清代,歷代人們都不斷加以維修和擴建。
擴展資料:
華山山脈的植被面積約130萬畝,其植被特性是“針葉林、落葉闊葉疏林區(qū)”。華山地區(qū)植物,近80科、100多屬、2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30多科,40多屬,60多種。
蕨類植物20多科屬,近50種,苔蘚地衣植物20多科,40多屬,近70種。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是松櫟林,海拔分布在800米以上的山地,其樹種以油松、華山松、白皮松、栓皮櫟、銳齒槲櫟、遼東櫟、山楊等為主。
松櫟林帶的下部是以栓皮櫟為主的闊葉林,小量有板栗、化香、槲樹等。華山松林、油松林、栓皮櫟林、白皮松林、人工林、馬尾松林是華山地區(qū)的主要植被類型。
此外,在海拔800米以下多是農(nóng)業(yè)墾植帶,天然植被很少,多數(shù)裁培植物散生于河流兩側(cè)或村莊附近,如楊樹、柳樹、榆樹、槐樹、臭椿、香椿等。山麓地區(qū)有成片或散性的側(cè)柏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