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農業主要集中在尼羅河流域一線和尼羅河三角洲,盛產棉花,主要為中長絨棉(35mm以下)和超長絨棉(36mm以上),因其絨長、光潔、韌性好,被稱為“國寶”。
主要農作物還有小麥、大麥、棉花、水稻、馬鈴薯、蠶豆、苜蓿、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主要出口棉花、大米、馬鈴薯、柑橘等。
擴展資料:
一、埃及的農業發展
埃及是傳統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農業從業人員約550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31%。埃及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全國可耕地面積為310萬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7%。
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農業生產實現了穩定增長,是經濟開放首當其沖和見效最快的部門。但隨著人口增長,埃及仍需進口糧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為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產出,2015年塞西總統提出“百萬費丹”土地改良計劃。
二、埃及的經濟概況
屬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50%。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55%,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14%。石油天然氣、旅游、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2011年初以來的埃及動蕩局勢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埃及政府采取措施恢復生產,增收節支,吸引外資,改善民生,多方尋求國際支持與援助,以渡過經濟困難,但收效有限。
2013年7月臨時政府上臺后,經濟面臨較大困難,在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大量財政支持下,經濟情況較前有所好轉。2014年6月新政府成立后,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