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殺身成仁??鬃釉诖呵飼r期,諸侯互相之間還是相對講求禮義的(就連宋襄公洪水之戰也還是想保持君子風度)孔子希望克己復禮,講求有等級的愛。各安其份。使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教育上希望“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
【孟子】舍生取義。孟子已經在戰國時期了。諸侯互相吞并。孔子的那套仁政,已經有些過時了。(孔子反對殺生)孟子(則有所讓步)提出,“義”(可以替天行道)字。這點易中天在《帝國的崩潰》就認為是世道社會功利化、“墮落”的表現。但是,孟子也提出了“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依然是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曾子】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著述《大學》、《孝經》等,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荀子】提出“人定勝天”。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而荀子更加突出孔子(統治者與統治者之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愛”的等級。并要制定嚴格的制度進行約定,有了“法家的傾向”。他的兩個弟子李斯、韓非子,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