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勞動智慧的偉大結晶,是勞動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古代勞動人民通過二十四節氣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
盡管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于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流傳下來的農諺和俗語廣泛地指導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
擴展資料:
21世紀,隨著農業科技的普及和發展,節氣對我們的制約已經沒有那么嚴格,但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仍然發揮著基礎指導作用,依然是我們衣食住行的重要參考。
二十四節氣在全國的不少地方還有留存,不少農諺和俗語,如“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白露天,帶魚滿船尖”“過了白露節,夜寒白晝熱”“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還廣泛地指導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就是生動的例證。
“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證明了中華文化再一次被國際社會認可。自古迄今,它不僅是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守護者,更是影響了諸多國家文明發展的指路明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