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軍工: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等。
2、電網電力: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集團、國電集團、華電集團、大唐集團、中電投、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廣東核電集團、葛洲壩集團、水利水電建設集團等。
3、石油石化: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團、中國化工集團、珠海振戎公司、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中國化工供銷(集團)總公司等。
4、電信: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聯通、網通、鐵通集團、郵電器材集團、衛星通信集團等。
5、煤炭:神華集團、中煤能源集團等。
6、民航:國航、東航、南航、中國民航信息集團等。
7、航運:中遠、中海運、長江航運等。
8、航天軍工: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核科技等。
拓展資料:
我國的國有企業主體最初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歸全民所有”建立起來的,并且在接下來的三十年時間里,它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和主要支出渠道。
在強有力的中央集權計劃式管理之下,它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利潤追求,成為事實上的“國家工廠”或者說是“生產車間”。1980年以后,隨著“包”字(承包制)進城,國有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實行了承包、承租經營模式。
國有企業成為承包者和承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工具(國家放權讓利的改革又強化了國有企業的這一功能),同時,國家財政來源于國有企業的收入比重下降,國家財政投向于國有企業的支出也有所放緩,國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租賃工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