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的名字分別是:
1、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坐鹿羅漢
跋羅墮閣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貴族婆羅門的望族,賓度羅是名。又名賓頭盧尊者。
2、迦諾迦代蹉尊者——歡喜羅漢
迦諾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論師之一。論師即善于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遐邇,故名喜慶羅漢,或歡喜羅漢。
3、諾迦跋哩陀尊者——舉缽羅漢
諾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4、蘇頻陀尊者——托塔羅漢
蘇頻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為了紀念師傅,特地把塔隨身攜帶,作為佛祖常在之意。
5、諾距羅尊者——靜坐羅漢
諾距羅可譯作大力士,這位羅漢是一位大力羅漢,原為一位戰士,力大無比,后來出家為和尚,修成正果。
6、跋陀羅尊者——過江羅漢
跋陀羅三字,意譯是賢,但這位羅漢取名跋陀羅,是另有原因。
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并將他送去寺門出家。
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的爪哇島去傳播佛法,因此稱之為過江羅漢。
7、迦理迦尊者——騎象羅漢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騎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
迦理迦本是一位馴象師,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騎象羅漢。
8、伐阇羅弗多羅尊者——笑獅羅漢
他身體魁梧健壯,儀容莊嚴凜然。據說,由于他往生從不殺生,廣績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而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為“金剛子”,深受人們的贊美,尊敬。
9、戍博迦尊者——開心羅漢
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來長安的善無畏尊者。
10、半托迦尊者——探手羅漢
半托迦尊者相傳是藥叉神半遮羅之子。他被稱為探手羅漢,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將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單盤膝法,打坐完畢即將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
11、羅怙羅尊者——沉思羅漢
沉思羅漢的特征面相豐腴、蠶眉彎曲、秀目圓睜、敦厚凝重的風姿之中帶有逸秀瀟灑的氣韻。
羅怙羅多是印度一種星宿的名字。 古印度認為日食月宜是由一顆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這位羅漢是在月食之時出世,故取名羅怙羅多,即以該蔽日月之星命名。
12、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羅漢
那迦譯作中文名龍,犀那譯為軍,那迦犀那即龍的軍隊的意思,比喻法力強大,有如龍的軍隊。這位羅漢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
他也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名聞印度。因他論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凈。
13、因揭陀尊者——布袋羅漢
因揭陀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載蛇的袋。
14、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羅漢
伐那婆期梵文為雨的意思。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後圖中的芭蕉樹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他的父親因此為他取名為雨。
他出家后修成羅漢果,又相傳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羅漢。
15、阿氏多尊者——長眉羅漢
阿氏多是梵文無比端正的音譯。這位羅漢的特征,是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
16、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門羅漢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釋迦牟尼親信弟子之一。
17、迦葉尊者——降龍羅漢
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即是「迦葉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
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將佛經藏于龍宮。后來降龍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立了大功,故稱他為「降龍尊者」
18、彌勒尊者——伏虎羅漢
伏虎羅漢是十八羅漢中的第十八位,即是「彌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只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的圣者。
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后能流傳后世,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分局各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佛教傳到中國后,十六羅漢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后來演變成為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八羅漢(佛教十八位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