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縣位于江西省最南端,隸屬贛州市。
龍南縣東鄰定南縣,西靠全南縣,北毗信豐縣,南接廣東省和平縣、連平縣;縣境東西最大距離6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5.5千米;是中國對外開放縣,105國道、大廣高速、贛粵高速、京九鐵路貫穿南北,已成為政治、地理、交通優(yōu)勢極為突出的江西省全方位開放的南大門。
龍南縣地理環(huán)境
地質(zhì)
龍南縣地層自上元古生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中間除缺奧系、志留系地層外,其余各系均有露布。主要地層有震旦紀(jì)、寒武紀(jì)、奧陶紀(jì)、志留紀(jì)、泥留紀(jì)、泥盆紀(jì)、石灰紀(jì)、二迭紀(jì)、三迭紀(jì)、侏羅紀(jì)、白堊紀(jì)、第三紀(jì)、第四紀(jì),其中寒武紀(jì)、泥盆紀(jì)、石灰紀(jì)、第四紀(jì)分布廣。
縣內(nèi)露布地層的巖性大致可分為:沉積巖,分布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0%,是縣內(nèi)地殼表層的主要巖石,巖中所含礦物主要有煤、鐵、鎢、石灰石等;火山巖分布面積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4%;變質(zhì)巖,分布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5%;侵入巖,以花崗石為主,分布面積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6%;第四系沖積巖,分布面積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
地貌
夜幕下的龍南
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的九連山黃牛石海拔1430米,為全縣最高峰,東北部的桃江鄉(xiāng)龍村壩海拔190米,為全縣最低處。在山地與平原過渡區(qū)內(nèi),為緩丘陵地帶。根據(jù)地形地貌成因,可劃分為以下幾個(gè)地貌類型:侵蝕構(gòu)造中低山地貌:分布于縣境的中部、南部以及西北部的廣大地區(qū);構(gòu)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分布于東坑、里仁、黃沙、臨塘及程龍一帶,山勢平緩,山頂多呈渾圓形;巖溶地貌:分布在石灰?guī)r地區(qū)的玉巖、里仁及南亨至武當(dāng)一帶;剝蝕堆積地形:主要分布于桃、濂、渥、灑四大河流沿岸一帶,以龍南縣城、里仁、渡江一帶分布最廣;楊村、南亨至武當(dāng)一帶次之。
按海拔高度可劃分為4個(gè)地貌類型,分別如下:中山,全縣中山面積約1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0.92%;低山,全縣低山面積約44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6.95%;高丘,全縣高丘面積82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0.34%;中丘,由砂頁巖和花崗巖組成,全縣中丘面積約35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1.79%。
氣候
龍南縣屬中亞熱帶季風(fēng)型溫暖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9℃,一月平均氣溫8.3℃,為最冷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7.7℃,為最熱月。極端最高氣溫37.4℃,極端最低氣溫-6℃。無霜期歷年平均286天。其中以桃江、渡江、程龍、臨塘、南亨、楊村、里仁、關(guān)西等地280~290天為最長。年平均降雨量1526.3毫米,最少年1020.8毫米(1963年),最多年2595.5毫米(1975年)。
自然資源
土壤資源
龍南縣土壤共劃分7個(gè)土類13個(gè)亞類48個(gè)土屬100個(gè)土種,7個(gè)亞類即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其中紅壤是縣內(nèi)土壤的主要類型,分布在低山、丘陵地段,面積206441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3.07%,有3個(gè)亞類25個(gè)土種,3個(gè)亞類即紅壤、紅壤性土壤、山地性黃紅壤。
森林資源
龍南縣森林覆蓋率達(dá)80.3%,龍南縣原植被為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由于常綠闊葉林長期受到人為破壞,面積逐步縮小,林相殘敗,大部分演替為針闊混交的次生林和其它植物群落。按主要樹種和林種結(jié)構(gòu)劃分,全縣可分為常綠闊果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樹林、不穩(wěn)定的灌叢類型、山地草甸類型五類。野生動植物資源繁多,珍稀動植有紅豆杉、銀杏、觀光木、云豹、水鹿等,是國內(nèi)乃至世界著名的珍稀物種基因庫;全縣活立木苔積量達(dá)600萬立方米。
水資源
龍南縣地屬長江流域,河流屬贛江水系,主要干流桃江干流貫穿縣境西北,其中從犁頭咀至龍頭灘一段長14公里為全縣河流之干,稱桃江干流。桃江干流在縣內(nèi)具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計(jì)55條,累計(jì)總河長764.5公里,其中一級支流5條(桃江、濂江、渥江、灑江、小江),二級支流18條,三級支流21條,四級支流11條。
礦產(chǎn)資源
截至2007年底,龍南縣已發(fā)現(xiàn)礦種有稀土(輕稀土、重稀土)、煤、石灰?guī)r、鎢、錫、鉍、銅、鉛、鋅、鎳、鈮、鉭、金、銀、鐵、鈦、鋯、鉿、鈷、螢石、大理巖、白云巖、飾面石材,鉀長石、膨潤土、高嶺土、磷礦、地?zé)帷⒋u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建筑石料等33種,礦產(chǎn)地93處。其中查明礦產(chǎn)資源儲量礦種19種,礦產(chǎn)地48處。
查明礦產(chǎn)資源儲量的礦區(qū)中,以稀土礦和煤礦最多,次為水泥用石灰?guī)r、建材礦區(qū)。其中大型礦床1處(足洞重稀土礦),中型礦床3處(關(guān)西輕稀土礦、玉石巖水泥用石灰?guī)r礦、半坑螢石礦),小型及小型規(guī)模以下礦床(點(diǎn))44處。達(dá)到勘探程度的礦區(qū)3處(足洞重稀土礦、富坑重稀土礦和湯湖地?zé)幔敳榈V區(qū)9處(煤礦6處、鎢礦1處、螢石礦1處、礦泉水1處),普查礦區(qū)24處。查明資源儲量中基礎(chǔ)儲量所占比例較高的有:水泥用石灰?guī)r礦70%、地?zé)?5%、輕稀土礦62%、煤礦59%、重稀土礦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