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由必修學分和選修學分兩部分組成,一個學分相當于18節課的學習量,學生在高中3年的學習中除修滿必修課程的116學分外,還必須通過選修課學習使總學分達到144分才能畢業。
學生在修完必修科目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選擇選修課程的學習。屆時,學生將可能跨班聽課甚至跨年級聽課。?
同時,新課程安排了23個學分的綜合實踐課程,其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占15個學分,每年要求學生有1個月的社會實踐活動,3年內還必須參加社區的服務活動,學生通過一定量的社會實踐來完善自己的人格,培養動手能力。?
學生在8個大類的學習領域中修完144個學分(116個必修學分,28個選修學分),通過高中學業水平測驗(會考),才能畢業。
擴展資料:
學分
學分(credit)是成功地完成某項科目(course)所獲得的分值單位,用于表明學生獲得某種證書、文憑或達到某個級別所需要的學習量。
對學分所代表的學習量各國都有不同的規定。如美國一些州學分的獲得一般按“卡內基單位”計算,每單位代表1學年至少120小時的課堂教學。
加拿大順利修完最低110學時的課程學習就可以獲得1學分,最低55學時獲得1/2學分。日本文部省新高中課程標準規定,1課時或一節課為50分鐘,受35課時的教學為1學分。
“學分”是用來計算學生學習成績的一種單位。一個學分約等于一個學生在課堂或實驗室從事1時學術工。
作并且連續一個學期的量,它不包括學生與教師或同學進行的課外討論與交流、準備考試以及從事其他與課程有關但與課程教學無直接聯系的學術工作的量。
這個關于學分的定義是由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提出的,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用學分來衡量學生學習的量便是學分制,又稱學分累計制。
它以學分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認為學生若要獲得某個學術性的學位,如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必須達到某一個最低限度的學分量。
這個學分量代表著學生所修習的課程量。1894年學分制源于美國,美國的哈佛大學首先采用學分制,哈佛大學醫學院在選課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學分制。到了20世紀初,美國絕大多數高等學校都陸續推行了學分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分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