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另有少量的蛋白質和脂類。許多研究發現,不同的真菌,其細胞壁所含多糖的種類也不同,在低等真菌中,以纖維素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為主,而高等陸生真菌則以幾丁質為主。
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殼質(chitin),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
真菌和其他三種生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真菌的細胞有含甲殼素(又叫幾丁質、甲殼素、殼多糖)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和植物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的不同。
真菌細胞的繁殖方式:
1、無性繁殖
⑴游動孢子(zoospore):形成于游動孢子囊(zoosporangium)
內。游動孢子囊由菌絲或孢囊梗頂端膨大而成。游動孢子無細胞壁,具1—2根鞭毛,釋放后能在水中游動。
⑵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于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內。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頂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細胞壁,水生型有鞭毛,釋放后可隨風飛散。
⑶分生孢子(conidium)產生于由菌絲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上,頂生、側生或串生,形狀、大小多種多樣,單胞或多胞,無色或有色,成熟后從孢子梗上脫落。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還著生在分生孢子果內。孢子果主要有兩種類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和杯狀或盤狀的分生孢子盤(acervulus)。
2、有性生殖
第一階段是質配,即經過兩個性細胞的融合,兩者的細胞質和細胞核(N)合并在同一細胞中,形成雙核期(N+N)。
第二階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細胞內兩個單倍體(haploid)的細胞核結合成一個雙倍體的核(2N)。
第三階段是減數分裂,雙倍體(diploid)細胞核經過兩次連續的分裂,形成四個單倍體的核(N),從而回到原來的單倍體階段。經過有性生殖,真菌可產生四種類型的有性孢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真菌細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