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忖己功德 量彼來處 ”出自《楞伽經》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意思是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類似的關于修行的還有禪定,唐朝玄奘法師翻譯成"靜慮",或是翻成"思維修"。
擴展資料
一、《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羅、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闐(今新疆和田)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更接近本經的原始義,因此流傳廣、影響大。
二、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眾生以見種種“相”,認以為實,而依此種種相起種種“名”,然后更依此種種假名,作種種“妄想”;若知此等相、名、妄想皆是虛偽無實,如翳眼所見空中華,即入“正智”;復唯心直進,以此正智返熏七識,返照本性,即得登于“如如”之境。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楞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