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出傳統(tǒng)劇目,生旦并重,以唱為主。劇中生、旦、丑各行當較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有過名流合作,滿臺生輝的景象。1949年后,張君秋、馬連良、尚小云、譚富英、姜妙香、葉盛蘭、李多奎、馬富祿等諸多藝術(shù)大師,也曾經(jīng)同臺合作演出,名家薈萃,各展才華,深受歡迎。
本劇人物刻畫生動,情節(jié)緊馳有度,唱腔設(shè)計豐富精妙。戲中之悲歡離合,引人共鳴。
擴展資料北宋時,遼邦設(shè)“雙龍會”于幽州,邀宋太宗(光義)赴會議和。楊家將八虎護駕隨往,中伏兵敗,四郎(延輝)被擒,改名木易,與瓊娥公主成婚。十五年后,適遼邦蕭天佐擺天門陣,楊六郎(延昭)御于飛虎峪,佘太君押糧抵營;四郎思母,欲往探,為公主識破,乃以實相告;公主計盜令箭,助其出關(guān),四郎當夜私回宋營,母子兄弟相聚。黎明,四郎返遼,被蕭后察知,欲斬,經(jīng)公主求情,赦免。
劇目演變
清末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有演連臺本戲《雁門關(guān)》,其中有《八郎探母》一段。當時的劇情為:雙龍會后,四郎和八郎均被遼國所擒,雙雙招為駙馬。十二年后六郎與遼交戰(zhàn),佘太君率楊門女將助戰(zhàn)。八郎得知此事,哀求公主騙取令箭入宋營探母。六郎趁機利用令箭混入遼軍,打敗遼軍。蕭太后察覺令箭被騙取后欲殺公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郎探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