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本位論是指:
與社會本位論相對。以個人為本位,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教育目的和進行教育的理論。最早的提倡者是古代希臘的智者派。
他們否定一切社會制度的權威,反對社會的束縛,強調個人的自由權利,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主張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謀求國家的利益和社會的發展,而在于發展人的個性和造就個人,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
18 世紀個人本位教育盛行于西歐,以盧梭為代表,強調尊重和愛護兒童善良的天性,讓兒童擺脫社會制度的束縛和社會偏見及惡習的影響,自然地、自由地成長。
社會本位論:
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與延續;在他們看來,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個人的存在與發展依賴并從屬于社會,評價教育的價值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
擴展資料:
社會本位論代表人物:
1、柏拉圖(古希臘)西方教育史上,強調教育社會價值的第一人,培養“理想國”所需要的哲學家和軍人 。
2、洛克(英國)提倡紳士教育,培養英國資產階級與貴族聯合執政所需“有德行,有用能干”的紳士。
3、凱興斯坦納(德國)從維護社會穩定出發,強調公民教育。
4、赫爾巴特(德國)以永恒不變的五種道德觀念,“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平等?或報酬”為教育內容,培養真正善良的人,既不懷疑現存的社會秩序,又能遵守現行的社會法制的人。?
5、涂爾干(法國)社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一種教育調節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輕一代系統的社會化。?
6、范·海斯威斯康星思想的創始人。作為一所大學,它必須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換句話說,它的教育、科研、服務應當考慮到州的實際需要。
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
1、盧梭(法國)高揚文藝復興人本主義大旗,抨擊封建社會的沒落,堅信人的善良和社會的腐朽,其自然教育的主張以學生的本性自然發展為目標。?
2、裴斯泰洛奇(瑞士)學生生來就蘊涵各種能力和力量的種子,教育就是促進兒童的各種天賦才能的種子的到和諧發展。
3、福祿倍爾(德國)主張吸取并在社會生活中自我表現、自由發展,教育提供外部條件解除?對學生身體和靈魂的束縛。?
4、斯賓塞(英國)教育要為年輕一代完滿生活做準備,教給學生有利于生活的科學知識。
5、羅波特·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能力的訓練而獲得的習慣,不論學生是否注定從事于沉思的社會或現實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養所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社會本位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個人本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