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額骨缺失。
2、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著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3、腸骨后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
4、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后的凸緣。
5、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征。
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于股骨干,產生直立的步態,而不同于勞氏鱷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
擴展資料
在傳統上,恐龍被分類成兩個族群:根據其髖骨(腰帶)的構造,分為蜥臀類(像蜥蜴似的髖骨)與鳥臀類(像鳥類的髖骨)。最近,第三類的恐龍族群,慢龍類(Segnosaurischia)被提出,也是根據了腰帶的構造而分類的。
在蜥臀類中,其腰帶非常類似於現生的爬行動物,其髖骨系統中,恥骨伸前前方,而坐骨則伸向體軀的後方。在鳥臀類中,則具有較為復雜的腰帶構造。其中髖骨系統中,恥骨已經轉向體軀的後方,而與坐骨呈平行排列,與現生鳥類有些類似。
同時鳥臀類在下頜骨也發展出了前齒骨。慢龍類(意即緩慢的,具蜥蜴腰帶構造的,恐龍)則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腰帶構造,稱之為後腰型(opisthopubic);其髂骨彼此相當的寬闊而分隔,其中前段非常深而長,而其尖端外外伸展成將近90度垂直位置。
慢龍類具有一個相當碩長的脖子,頭顱相對的很小,而腰帶特異,其恥骨與坐骨接近平行,甚而接合在一起。
除了這個特殊的腰帶構造而外,在其它骨骼構造上也有不同之處:頸椎與背椎都非常輕巧,而頸椎非常碩長其神經棘很短,小的頭骨上,于上頜有纖細的牙齒排列。四肢具有四趾,每一趾都有長爪,均指向前方伸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恐龍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