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但此公式只是一個演變轉化后的公式,而還是不完整的表達公式。
銷售收入(票房收入屬于銷售收入)通常的表達方式為“銷售收入=A產品數量×A產品單價+B產品數量×B產品單價+C產品數量×C產品單價…………”。為了方便統計和預測,一般轉化為“銷售收入=銷售數量×銷售產品的平均價格”。
參照以上方式,票房收入的表達為“票房收入=觀影人次×票價A+觀影人次×票價B+觀影人次×票價C…………”。若進行簡單的轉化,可得到“票房收入=總觀影人次×平均票價”。而展示公式也是在這基礎的表達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三者乘積的實質就是“觀影人次”。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更有條件找到“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個三個預測數據,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擴展資料:
票房的起源——
在清朝乾隆征戰大小金川時,軍中滿洲人多,因行軍萬里,一路無聊,始而思念家鄉與親人。為此,八旗子弟兵自編詞、曲,即子弟書,以自歌自娛。
歌唱者需持有執照,所謂唱票,這些業余歌唱者之間就互稱為票友,以后票友就成了業余演唱者的代稱,清中葉以后,八旗貴胄嗜愛戲曲成風,并以演唱戲曲為樂。
不過他們演唱不為生計,故謂之票戲。演唱時票友們匯集一堂,其匯合的地點就叫做票房。最早的票房始于道光年間,到同治末年的翠峰庵票房已有相當規模。
以后天津、上海、武漢、南京、常州、蘇州、臺灣、四川、濟南、香港、澳門、煙臺和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的華人居住區也都成立了票房,而且在大學、中學、工廠、農村、街道、茶樓、飯店、公園等到處都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電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