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順帝年間(126—144)沛國豐人張道陵創立。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一般認為:東漢順帝年間(126—144)沛國豐人張道陵創立教團組織,距今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余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余座。
擴展資料
道教真正的主體是宮觀、地方道協組織和道教徒。
宗教有不同的宗派流系,道教也一樣。相關資料記載,道教中過去有近百個宗系流派傳承。元代以來,由于社會的原因,道教的宗派逐漸趨向合流。現在由于修持形式、內容的差別,基本以全真、正一派別的形式出現。
道教全真派主要興起于宋末、金元之時,創立者王重陽。道教正一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38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兼主領三山符”。
遂整合南方符道派為一體,稱正一派而流傳。相對而言,道教全真派的活動較集中于我國北方地區,而道教正一派的活動較集中于我國南方的一些省份。道教是既講入世,更講出世的宗教形式。入世是道教積功累德和比較俗世社會,展示崇高性的實際行動,出世才能表達道教的理想追求和其特有的神圣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當代中國的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