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面不寒楊柳風”原文應是“吹面不寒楊柳風”。
意思是: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此句出自宋代作者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全詩原文是: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作者】志南?【朝代】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對照: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贊賞。
擴展資料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的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