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現有11個中心城區,分別是金牛區、青羊區、錦江區、武侯區、成華區、雙流區、郫都區、新都區、龍泉驛區、溫江區和產業園區天府新區。
成都原本主城區是金牛區、青羊區、錦江區、武侯區、成華區,外加產業園區高新區,即五城區+高新區模式。
隨著成都的不斷發展,城市邊界不斷向外圍延伸。隨著雙流縣、郫縣先后撤縣建立雙流區、郫都區以來,成都二圈層的廣大范圍內,全部都成為了市轄區。
這樣,在市轄區的范圍內,成都第一次對二圈層內所有區縣有了直管權利。因此,成都二圈層所有區與原五城區一道,構成成都的中心城區。
新加入的中心城區有郫都區、新都區、龍泉驛區、、雙流區、溫江區和產業園區天府新區。
成都都市區最終形成了中心城區11區+兩個產業園區的格局。這種變化是成都幾千年來從未有的,具有里程碑意義。
擴展資料:
成都市行政區劃
一、區劃沿革
新中國建立后,成都市行政區域幾經調整,由29.9平方千米擴大到14335平方千米。
1950年7月,將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設置的14個區調整為8個區,以序數命名;翌年8月,成都縣、華陽縣部分區域劃入后,又調整為6個區。
1952年,撤銷成都縣,其行政區域分別并入成都市和溫江縣、新都縣、郫縣、新繁縣4縣(政務院1952年6月21日政齊字第77號批復批準)。
1953年5月,又調整為東城區、西城區、望江區、龍潭區、萬年區5個區。
1955年,龍潭區、萬年區合并為郊區(1960年更名金牛區), 望江區并入東城區。 此后又相繼建立了青白江區、龍泉驛區和黃田壩辦事處(區級)。
1965年,撤銷新繁縣,將新繁縣的行政區域劃歸新都縣。撤銷華陽縣,將華陽縣的行政區域劃歸雙流縣。
1976年,溫江地區的雙流、金堂2縣劃歸成都市。
1983年3月,溫江地區12個縣(溫江、郫縣、灌縣、彭縣、新都、什邡、廣漢、新津、崇慶、邛崍、蒲江、大邑)并入成都市。8月,廣漢、什邡由成都市劃轉德陽市。?
1990年10月,成都市5個區調整為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7個區。
1996年5月,成都高新區開始托管行政區域,成為一個計劃單列的準行政區。
2002年,新都縣、溫江縣先后撤縣設區。
2013年12月,雙流縣1個街道和12個鎮劃歸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管委會托管,又形成了一個計劃單列的準行政區,一般通稱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
2015年12月,雙流縣撤縣設區。
2016年5月,縣級簡陽市改由成都市代管。12月,郫縣撤縣設區并更名為郫都區。
二、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轄11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共259個鄉鎮(205個鎮、54個鄉),116個街道。其中,81個鎮、1個鄉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五城區(含成都高新區)共有83個街道。 市人民政府駐地武侯區錦悅西路2號。(其中成都高新區和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管理和統計上實行單列。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