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堆翻堆
種植松茸第一步就需要建堆,最好是使用甘蔗渣作為建堆所用的材料,要是沒有的話,也可以選擇麥稈或者玉米桿、稻草以及木屑或者是茅草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有這些的話是沒有很多養分的,那么我們就需要往里面添加適量的化肥和少量的牛糞之類的惡,進行均勻的攪拌。
然后把他們堆放在一起,等到七八天以后,我們要把堆好的料翻一次,這樣對于養料的發酵更有利,等再過五六天還翻一次,一共需要翻五次,每次也是間隔三四天的時間,這樣可以讓養料充分的進行發酵,才能制作出質量更加好的養料。
二、進料鋪床
五次翻料結束以后就可以開始進料鋪床了,其實就是把已經處理好的養料均勻的房在培育床上,并且平整的鋪好,養料的厚度大約二十五厘米左右就可以了,最后還要把培育室里面的溫暖調到六十度左右,可以讓養料進一步的發酵,兩天過去就可以進行播種了,大棚種植松茸也是一樣需要先進行發酵,然后在起溝播種。
三、播種管理
如果在室內種植的話我們要把菌種均勻的撒在已經鋪好養料的培育床上,然后再用一層薄土進行覆蓋即可,如果是在室外進行種植的話,我們把菌種撒好以后還要在上面覆蓋上一層薄膜,可以起到一個保溫的效果。
室內的話我們要不定時的進行通風,室內需要保持一個空氣流通的狀態,在室外的話隔個兩三天左右就要掀開薄膜進行通風,這樣做就是為了可以保持室內外的濕度以及溫度,才能讓松茸菌生長的更加好。
四、出菇管理
我們在松茸菇開始冒出土的時候就可以準備出菇管理,這個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導致減產或者是死亡,在播種以后的五十天左右,松茸菇就會慢慢的生長出來,這個時候我們要往育苗床上進行澆水,在覆蓋上一層薄膜進行保濕保溫,兩天以后掀開,等到它生長到有三四厘米左右就不需要進行澆水了,避免松茸的質量受到影響。
同時我們還需要把室內的溫度還有室外的溫度控制好,最好溫度控制在二十八度左右,并且每天最少要通風兩次,一般是晚上的六七點和早上的七八點左右,一直要持續到松茸可以進行采收的時候停止。
五、病蟲害防治
雖然松茸菌的抗病能力是非常不錯,但是不代表沒有病蟲害,有時候會因為管理不當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害感染,所以在平時的管理上一定要多注意細節上的問題,也要注意通風,如果發現有松茸菌發生病蟲害就要及時的拔出,還要進行消毒。松茸菌經常會有菇娥、菇蠅以及線蟲之類的害蟲,都是會影響到松茸菌質量的害蟲。我們可以采取人工殺死。
擴展資料:
松茸名稱的由來歷史悠久,最早源于我國。大約7000年前,松茸誕生于我國橫斷山脈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中。到了宋哲宗元佑年間(1082~1094),唐慎微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業已啟用,因該菌生于松林下,菌蕾如鹿茸,故名松茸。
宋代陳仁玉著的《菌譜》中稱此菌為松蕈,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松蕈列在香蕈條下,又稱臺蕈、合蕈,后經小林義雄考證,認為松蕈即松茸。
中國是松茸的主要出口國,每年出口大量的優質松茸到歐洲和日本制成深加工產品。香格里拉作為中國松茸主產區,因產茸品質最好,每年出口供不應求,30年來一直是松茸出口冠軍。
由于優質原料的短缺、科技的落后、保鮮技術的落后、國內對松茸的科普滯后、國內消費者對松茸的功效和價值認識不足等原因,中國松茸產業仍處于粗加工階段。目前,國內有300多家松茸企業主要從事松茸出口和粗加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松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