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捕捉來的紅點頦常驚恐不安,不吃食,為了防止撞籠和損傷羽毛,減少體力損耗和保持安定,需要“捆膀”,就是把鳥兩翅最外側的4-5枚飛羽交叉在腰部,用棉線結扎,并把其余飛羽翻于結扎上方。好果發(fā)現(xiàn)鳥兒還不安定,仍抓籠擦尾,則需反整個尾尖捆上。
將捆好的鳥放入籠內后,套上籠罩,置安靜處“認食”,也就是在籠內放入面包蟲或玉米螟幼蟲,在食罐里放上稀粥關的點頦粉,加上鮮肉末,讓鳥餓了吃籠內或食罐里的蟲,喝了飲食罐中的粉粥。如果發(fā)現(xiàn)籠里的蟲和稀食都吃班干凈了,再添加新的食物,一般2小時添加1次。這樣堅持幾天,鳥兒就會認食了,然后將籠打開,懸持于高處,并逐提高粥狀食的濃度。待紅點頦能吃于的粉料時,再放入水罐和食罐,分別加上粉料和水。
紅點頦的食物和飲水都要保持清潔,每天更換新的,籠底的布墊心須經(jīng)常刷海鮮、晾干、更換,以免由于糞便腐蝕性強而污染鳥的足趾。紅點頦喜歡水浴,應常提供浴水。冬季室溫能達15℃以上時,也可供給浴水。
換羽期是飼養(yǎng)紅點關鍵時期。換羽不齊或脫不下羽毛,不僅影響鳥的美觀和鳴叫,還可能造成死亡。所以在此期間要特別注意,多給活食和其它動物性飼料,每天早晨讓鳥去呼吸新鮮空氣或去草叢中“搭”露水。有人將換羽期的鳥放進罩有草叢的籠中飼養(yǎng),這樣換出來的羽毛既有光澤又漂亮。
飼養(yǎng)紅點頦,冬季要注意防止感冒,要求室溫保持在10-15℃之間,而且溫度不能忽低忽高,更不宜外出遛鳥。
日常以粉料(俗稱“客食面”)為基本飼料,可把綠豆面、玉米面、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1的比例搓勻晾干,加適量“禽用添加劑”。另外,還有以雞蛋、小米或加工精細的雞用混合粉料搓熟雞蛋黃為基本飼料的。
紅點頦(學名:Lusciniacalliope):又名紅喉歌鴝。體長14-17厘米,體重16-27克。雄鳥頭部、上體主要為橄欖褐色。眉紋白色。頦部、喉部紅色,周圍有黑色狹紋。胸部灰色,腹部白色。雌鳥頦部、喉部不呈赤紅色,而為白色。虹膜褐色。嘴暗褐色。腳角色。
紅點頦屬地棲性遷徙候鳥,藏于森林密叢及次生植被;一般在近溪流處。跳躍,或在附近地面奔馳,多位于距水不遠的地面上。善鳴叫,善模仿,鳴聲多韻而婉轉,十分悅耳。常在平原叢,蘆葦及小樹林中活動,輕巧跳躍,走動靈活。是食蟲性鳥類,以昆蟲為食,主要吃直翅目、半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如果實。分布于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印度、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中國大陸及臺灣等地。
紅點頦雄鳥體羽大部分為純橄欖褐色,額和頭頂較暗沾棕褐色,眉紋和顴紋白色,眼先、頰黑色,耳羽橄欖褐色,有時微具細的淡褐色和沙褐白色羽干紋。兩翅覆羽和飛羽暗棕褐色,外_羽緣棕色。尾上覆羽橄欖褐色微沾黃棕色,尾羽暗杰褐色,羽緣淺棕色。下體頦、喉赤紅色,外圍以黑色的邊緣,胸灰色功灰褐色,腹白色有時微沾淺棕黃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沙褐或棕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