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習性
螺螄常棲息于冬暖夏涼、底土柔軟、餌料豐富的湖泊、池塘、水田和緩流的河溪中。它的最適生長水溫在20~25℃左右,水溫達15℃以下和30℃以上時即停止攝食活動。10℃以下時即入土進入冬眠狀態,當水溫回復至15℃以上時其復又出穴攝食。
人工養殖田螺可開掘專用池飼養,也可利用自然的稻田、沼澤、溝渠,還可同魚類混養。但要求養殖水體無毒、無害、無污染。如利用稻田養殖,則不可施用農藥,不能犁耙,且應進出水口安裝鐵絲或塑料隔網,以便進行控制。
2、收集與選擇
用于繁殖的親螺可到稻田、池塘或溝渠收集,繁殖親螺的選擇標準是:螺色清淡、殼薄、體圓、個大、螺殼無破損、介殼口圓片蓋完整等。
每年4、5、10月為螺螄的生殖季節,一般每胎可產仔螺20~30個,多者可達40~60個,一年中可產150個以上,產后經2~3周,仔螺重達0.025g,即可開始攝食,一般經過一年的飼養即可繁殖后代。采用螺螄專養池通常每平方米可投放100~150個;若利用自然水域,以每平方米投放20~30個為宜。
3、飼養管理
一般青菜、土豆、豆餅、米糠、魚蝦殘體及其它動物內臟、下腳料等等均可投喂。在飼養過程中要留心觀察水質,一旦發現水質有污染應立即排除,重新注入新水。
螺螄的介殼口圓片蓋陷入殼內,系因餌料不足或饑餓所致,應及時增加投餌數量;如果發現螺螄的介殼口圓片蓋收縮及有肉質溢出等現象,則可視為螺螄缺鈣,應立即在其餌料中添加淡魚粉、貝殼粉類的鈣質補充飼料。
4、其它
在螺螄養殖過程中,還應注意排除鳥、鼠等危害。人工養殖的螺螄當年即可養成食用螺,螺螄既是人類的上等保健食品,也是畜禽和魚類的優質動物性蛋白質飼料,故發展前景相當廣闊。螺螄具有成活率高、疾病少、種苗來源廣泛等優勢,是較為切實可行的農家養殖項目之一。
擴展資料
螺的活動具有日伏石夜出的習性,白天潛伏在沙泥中卻只露出水管,夜間外出攝食,愛匍匐爬行展開活動,并借助腹足分泌的黏液滑行移動身體,具有明顯的遷移習性。類似蝸牛,殼硬而厚,內部為肉身,體形按硬殼的形狀生長,因此抽出時會呈螺絲狀。殼口有硬片,呼吸、獵食或行動時會微微開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石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螺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