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點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動物小瓜蟲侵入魚體皮膚或鰓部而引發。其小瓜蟲屬原生動物中纖毛蟲的一種。鏡檢成蟲體內具有馬蹄形大核。幼魚僅有圓形、橢圓形或棒形的大核。蟲體柔而可塑,形態多變。
此病多在初冬、春末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易流行,是危害最嚴重的疾病,苗種期間感染率極高,尤其在魚種下池初期體質未恢復或因管理不當魚體質較差時感染率極高。如環境條件適于此病,幾天內可使魚全死亡。
擴展資料:
一、白點癥狀
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后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
二、白點病的預防
1、保持適當的水溫,避免越冬水溫過低。越冬魚提早入溫室,避免在水溫低時捕撈、搬運。
2、低溫季節避免可能對魚體表黏膜造成傷害的操作。
3、使用對黏膜沒有傷害的藥物如聚維酮碘、氟哌酸進行魚體消毒。
4、盡可能使溫室照到一些陽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小瓜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點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小瓜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