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條件反射、機械模仿而已。這種仿效行為在科學上也叫效鳴。由于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皮層,因而它們沒有思想和意識,不可能懂得人類語言的含義。
鸚鵡的口腔比較大,舌頭矩圓且肉多。特別不同的是,它們的兩條支氣管交叉處的鳴管與其他鳥不同,這個地方的管壁非常薄,成為薄膜狀。
當空氣通過鳴管時,很容易就能發出聲音來,鳴管外面還有很發達的肌肉,叫鳴肌,透雨這部分肌肉的收縮和放松,能改變鳴管的形狀。因此,只要長期的教鸚鵡說一種簡單的話讓其形成習慣就能說話。
擴展資料;
鸚鵡的生活習性
1、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吸蜜鸚鵡類則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當行走于堅固的樹干上時,則把嘴的尖部插入樹中平衡身體,以加快運動速度;吃食時,常用其中一足充當”手”握著食物,將食物塞入口中。
2、鸚鵡有很強的互動性,能非常好地與人類交流。能與飼養者形成默契的溝通,與人和睦相處。
3、人工飼養的鸚鵡性情溫順,不怕人、耐粗飼、喜覓食,合群性強。只要有比較適宜的飼養場所和條件,它們在采食、繁殖及成群生活等方面的和睦性都很好,所以,鸚鵡適宜結對飼養,也適合群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