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貓咪叫
中文里貓咪的叫聲是“喵”,英文是meow[mi'a?]。
2.牛叫
中文里牛的叫聲是“哞”,英文是moo[mu]。
3.鴨子叫
中文里鴨子的叫聲是“嘎”,英文是quack[kw?k]。
4.公雞叫
中文里公雞的叫聲是“咯兒(三聲)咯兒(一聲)咯兒(一聲)”,英文是cock-a-doodle-doo[kɑ?k-ɑ-'dudl-du:]。中文英文用的音雖然不同,但是兩種語言都給予了公雞叫非常豐富的發(fā)音,表現(xiàn)出了公雞叫聲“一長串兒”的特點,而其他動物發(fā)音都比較單一。
5.狗狗叫
中文里狗狗的叫聲是“汪”,而英文是woof[w?f]。
中文更側(cè)重對于首音的模擬,而英文則兼顧了對尾音的模擬。
6.小鳥叫
中文里小鳥的叫聲是“嘰嘰喳喳”(小時候上課的時候講話老師就會說我們嘰嘰喳喳像麻雀),而英文是tweet[twit]。西方著名社交網(wǎng)站推特(類似于微博)的英文名稱Twitter就來源于小鳥的叫聲,Logo是一只小鳥的剪影。
中文更側(cè)重于渲染小鳥嘰嘰喳喳七嘴八舌的愉快氛圍,而英文則更加突出鳥兒叫聲的清脆悅耳。
7.老鼠叫
中文里老鼠的叫聲是“吱”,而英文是squeek[skwik]。
中文更側(cè)重于突出老鼠叫聲微弱短促的特點,而英文則更側(cè)重于表現(xiàn)老鼠叫聲細(xì)碎的特點。
8.青蛙叫
中文里青蛙的叫聲是“呱”,而英文是croak[krok]。
西方人根據(jù)自己的語言習(xí)慣,在模仿青蛙叫聲的擬聲詞中加入了卷舌音,而相比之下中文則更加生動直接。
9.大象叫
中文里沒有專門用來表示大象叫聲的擬聲詞,而英文是toot[tut]。
雖然中文并沒有用來表示大象叫聲的詞,但英文的擬聲詞實際上表現(xiàn)的是大象鼻子發(fā)出的聲音,而非大象的叫聲。
10.小魚叫
我們認(rèn)為魚生活在水里是沒有叫聲的,而英文中魚的叫聲是blub[bl?b],模仿的是小魚吐泡泡的聲音,也就是“啵啵”。
因為小魚不會“說話”,外國人把它們吐泡泡的聲音當(dāng)做叫聲也算蠻機智的。
11.海豹叫
中文里沒有明確表示海豹叫聲的詞,而英文中海豹的叫聲是ow[a?],也就是“哦哦”(跟海豹講話時會尬聊的節(jié)奏嗎)。
我們雖然都在海洋館見過海豹,但一時很難想到海豹的叫聲是什么樣的。相比之下,英文中對海豹叫聲的模擬倒是很生動,小編猜測有可能是因為比起中國,海豹在歐洲和北美更常見,所以人們也更熟悉他們的叫聲。
12.馬兒叫
中文里沒有明確表示馬叫聲的詞,而英文中馬的叫聲是neigh[ne],也就是“??”,模仿馬的嘶叫。
我們經(jīng)常把馬兒的叫聲形容為“嘶叫”,然而并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詞來模擬這種叫聲,英文中的擬聲詞就表現(xiàn)得很形象。
13.小羊叫
中文里小羊的叫聲是“咩”(難怪廣州叫羊城,因為老廣們都喜歡'咩啊,咩啊,咩咩咩啊”,英文是baa[bɑ]。
中英文的擬聲詞都表現(xiàn)出了小羊叫聲中的顫音,只是我們對于首音的詮釋有些差別。
14.小雞叫
中文里小雞的叫聲是“唧唧”,英文是chirp[t???p]。
中文對于小雞叫聲的模擬側(cè)重于對于細(xì)微,短促特點的體現(xiàn),而英文則著重表達(dá)聲音的清脆。相比之下,中文更加簡潔直觀。
15.蜜蜂叫
中文里蜜蜂的叫聲是“嗡嗡”,英文是buzz[b?z]。英文中buzz也被用來表示各種機器運行時發(fā)出的嗡嗡聲。
中英文對于蜜蜂叫聲的模仿都體現(xiàn)出了聲音連貫,持續(xù)的特點。并且與英文相同的是,我們也會用“嗡嗡”的聲音來形容機器運轉(zhuǎn)時發(fā)出的聲音。不同之處就在于中英文對于首音的選擇。
16.小豬叫
中文里小豬的叫聲是“哼哼”,英文是Oink[???k]。
小豬叫聲的特點在于鼻音。比起中文,英文擬聲詞的發(fā)音本身就帶有明顯的鼻音,所以也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