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斑蛇有毒的。
土斑蛇又叫腹蛇,腹蛇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每年都有很多人被咬傷,是造成我國蛇傷患者最多的毒蛇品種之一。
雖然腹蛇毒性比較大,但它們一般不主動攻擊人,喜歡在黃昏和晚上出來活動覓食,陰雨天白天出來的一比較多,白天它們都會躲在草叢里。
腹蛇毒性比較大,是混合毒性,但以血循毒為主,咬傷癥狀會出現患肢高度腫脹,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注射蝮蛇抗蛇毒血清,如果短缺就需要找有經驗的蛇醫用中草藥治療了,需要內服和外敷相結合,不能單一的外敷了事。
蝮蛇個體大小與排毒量的關系更為明顯。通常情況下,個體較大的蝮蛇的平均排毒量是個體較小者的5倍左右。
如體長30~39.9厘米的,平均每條每次排毒為6.24毫克;體長40~49.9厘米的,平均每條每次排毒量為17.45毫克;而體長50厘米以上者,平均每條每次的排毒量多達31.98毫克。
擴展資料:
腹蛇毒:
蝮蛇毒是一種略帶黃色透明的液體,黏性大且有一些小顆粒狀物。
經生化部門測定其含水量為50%~75%,比重在1.03~1.10之間。蝮蛇咬傷1次放出的干物重量是25毫克。被蝮蛇咬傷后,應立即注射抗生素毒血清,此藥對該蛇咬傷有特效。
蝮蛇的毒液是其捕食、消化和自衛的秘密化學武器,也是臨床上良好的鎮痛、止血藥品。蛇毒的鎮痛作用雖慢但持久,安全范圍大,長期應用不會成癮。蛇毒中還含有多種溶細胞素,目前有關科學家已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以期攻克癌癥。?
主要成分:
蛇毒是毒蛇從毒腺中分泌出來的一種液體,主要成份是毒性蛋白質,約占干重的90%至95%。
酶類和毒素約含二十多種。此外,還含有一些小分子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類、核苷、生物胺類及金屬離子等。蛇毒成分十分復雜,不同蛇毒的毒性、藥理及毒理作用各具特點。
蛇毒的特點是成分復雜,不同的蛇種、亞種、甚至同一種蛇不同季節所分泌的毒液,其毒性成分仍存在一定的差異。將蛇毒分離提純,目前已知有神經毒素、心臟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及酶類等主要成分。
此外,還含有一些小分子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類、核苷、生物胺類及金屬離子;其中一些具有生物活性,或與生物活性有一定關系。蛇毒經純化后,其毒性成分可比粗毒大5~20倍,毒性成分亦是各有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腹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