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字表修飾的用法:“而”字表示修飾關系時,充當連接狀語,相當于“地”的意思。
古文示例: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
譯文:我小心翼翼地起來,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還在,就放心地躺下了。
2、而”字表承接的用法:“而”字表示承接關系,相當于“就”、“才”的意思。
古文示例:
(1)宋·蘇軾《石鐘山記》:“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p>
譯文: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就有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
(2)先秦·佚名《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擴展資料
“而”字表修飾和表承接的用法時都是作為連詞,可以連接詞、短語和分句,此時可不翻譯它的意思。除了表修飾和表承接關系,“而”字的其他連詞用法:
1、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和”、“與”。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譯文: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特的蛇,(它有著)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
2、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而且”。
先秦·荀況《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p>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
3、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卻”、“但是”。
先秦·荀況《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p>
譯文: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4、表示目的關系,相當于“來”。
唐·杜牧《阿房宮賦》:“縵立遠視,而望幸焉?!?/p>
譯文:久久站立,倚門遠眺,盼望著皇帝來臨。
5、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春秋魯國·孔子《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p>
譯文: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6、表因果關系,相當于“因而”、“所以”。
先秦·荀況《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p>
譯文:寶玉埋在深山,所以草木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
7、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于“難道”“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譯文: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