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1周,每23小時56分4秒還要自轉1次。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時稱為冬至。
一年中太陽2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的白晝和黑夜一樣長。這樣,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劃為4段。如將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約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為24小段,于是就產生了二十四個節氣。
節氣:
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