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種養老模式
1、看護型養老院:主要供身體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養老院下屬團隊為入住者提供看護服務. 此類養老院通常與醫療機構有固定協作關系;
2、住宅型養老院:供身體狀況正常的老人居住,當老人需要看護服務時,院方尋找上門看護,企業提供臨時看護服務;
3、健康型養老院:類似面向老年人入住的賓館,院方負責打理老年人的日常家務,但不負責照顧入住者的日常起居。
日本政府和企業在建設各類養老設施時,十分注意專業化問題,如住宅居室設計、家居用品設計、餐飲配備、看護和服務人員培訓等。而每一個專業問題都涉及更為深入的細分領域,因此養老院的主辦方往往將這些細節問題外包給專門企業。養老設施社會化建設和運營的過程,帶動了一大批類似“老人用品專賣”、“老年餐飲專營”、“老人之家管理咨詢”、“養老服務人員培訓”等企業發展,這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以養老設施為核心的“養老院經濟”產業形態。
在每5名國民即有1人為65歲以上老人的情況下,如何讓老人安度晚年,不僅是社會福利問題,也帶來了廣泛的商機。被稱為“銀發經濟”的現象,在很多產業中都有所體現,較為典型的案例有:
1、醫療及看護。日本政府計劃利用醫療和看護產業的巨大規模,將其順勢發展為新興的服務業產業,以拉動未來經濟發展。201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21世紀復活日本的21個國家戰略項目》,其中“醫療和看護產業”即是項目之一。在同期提出的相關文件中提出:在自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內,將醫療、看護和健康相關產業的市場規模再擴大50萬億日元(即平均每年擴大5萬億日元),并爭取由此增加284萬個就業機會。其中,針對在家養老人群的“上門看護”服務是今后發展的重點。?
日本政府還計劃通過今后10年的投資,在醫療和看護領域參與國際競爭,其中的重點即為跨國醫療服務。《21世紀復活日本的21個國家戰略項目》文件指出,目前世界各地每年約有200萬人出于醫療目的前往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日本應抓住其中的中高端客戶群。為此,日本已在研究放寬“醫療簽證”限制,培訓外語人才,建立海外代理和推廣機構等,并已有企業計劃在羽田機場周圍開設24小時營業的醫療機構,方便周邊中國、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人士在周末赴日本體檢。
2、老年房產。日本房地產業重視養老房市場,其產品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休閑療養型養老房產,多依托日本特有的溫泉、海濱和森林風貌,利用目前日本地方上人口減少、空余土地較多的特點,以低廉價格供應房屋。如在東部的千葉、神奈川和靜岡等縣名勝地有不少養老房產項目,僅需人民幣數十萬元,即可購買一套數百平方米、帶有菜地和花園的現房別墅,開發商還會輔以相應的醫療、生活和娛樂設施。
另一類是充分考慮醫療看護功能的房產項目。其中涉及房間裝修、家具家電、看護設備的預留位置和接口、室內無障礙設計,以及安防和報警裝置等。一些開發商抓住這一商機,或是為逐漸步入高齡的用戶提供全套房屋改裝服務,或是將此類設計融合于帶有養老特色的房產項目出售。
3、老年旅游。日本很多“上班族”退休后往往既有閑又有錢,被日本旅行業界視為重要客戶。不僅各主要旅行社均設有老年旅游項目,一些交通和酒店企業也都有面向老人的專門商業項目。如日本最大的鐵路企業“JR東日本”,特地面向50歲以上人群推出了“大人俱樂部”,專門組織老年人參觀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在旅行線路中重視住宿、餐飲的文化性,并多配套以地方特色的文藝演出,在東日本地區頗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