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宋軍抵御金軍入侵這段歷史稱為“中興”。其中有四位軍事統帥抗金功績最為突出,分別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并稱“中興四將”。
1、岳飛于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2、韓世忠: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正在滹沱河一帶擔任防守任務的韓世忠被金兵數萬追逼退入趙州城內。韓世忠在河北一帶堅持抗金斗爭數年,官階不高,所率兵馬并不多,但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因此,其威名震懾金兵。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將官苗傅、劉正彥對朝廷不滿發動兵變,殺死了王淵和宦官康履,逼趙構讓位給三歲的兒子。呂頤浩約韓世忠、張浚等大將平息叛亂,解救趙構。
3、張俊擁帝定國.靖康二年(1127年)秋,張俊根據自己對形勢和力量的分析,提出了南渡方略:“今敵勢方張,宜且南渡,據江為險,練兵政,安人心,候國勢定,大舉未晚。”不久金兵南下,趙構到達臨安,偏安格局形成。"
到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又犯,宋將岳飛、劉锜、韓世忠、張俊奮勇爭先,大敗金兵,收復山河,幾乎可以直搗黃龍了,可惜趙構卻無心戀戰,下令退軍江南,致使所復疆土,得而復失。
4、宋高宗即位后。劉光世任提舉御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陜西將官王德(王夜義)開始隸屬劉光世部。八月,劉光世以討平山東李昱之功,升領奉國軍節度使,是南宋建立后第一個建節的將領。
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南宋朝廷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六月,劉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權,罷為萬壽觀使、封楊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劉光世死,終年54歲,謚武僖。乾道八年(1172),追封安城郡王。開禧元年(1205),追封鄜王。
擴展資料
中興四將之岳飛的功績與軍事思想的影響
岳飛的業績不可磨滅。他表達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斗爭,并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
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岳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岳飛注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御”,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準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
岳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他提出“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岳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世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興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