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鄭和
鄭和(1371年?- 1433年?),本姓馬,后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氏,世稱“三保太監(jiān)”,(又作“三寶太監(jiān)”),云南昆陽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qū)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jiān),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zhàn)。后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jiān)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jiān),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展現(xiàn)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并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晚清以降,鄭和研究獲得迅速發(fā)展,但不少重要課題仍無定論。
2、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zhàn)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后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參與、指揮大小戰(zhàn)斗數(shù)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
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zhèn)。
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云、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3、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zhèn))。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wèi)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fā)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fā)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zhàn)船、戰(zhàn)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yōu)于敵人;他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4、趙一曼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zhèn)人(今四川省翠屏區(qū)白花鎮(zhèn))。
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于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六期。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義。
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2010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5、朱光亞
朱光亞是湖北宜昌人,生于1924年12月25日。1945年,蔣介石國民政府提出做原子彈的構想,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朱光亞以吳大猷助手的名義一同赴美。
1950年2月,朱光亞拒絕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的旅費,與華羅庚等科學家一道經香港回到祖國。抗美援朝時,朱光亞在志愿軍停戰(zhàn)談判代表團秘書處任英文翻譯。隨后,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爆炸、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籌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光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一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戚繼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岳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