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
東接蒼梧縣、長洲區、龍圩區,南界岑溪市、玉林市容縣,西鄰貴港市平南縣,北與蒙山縣、昭平縣毗鄰;距梧州市政府55公里,介于北緯23°02′35"~24°03′09",東經110°21′00"~111°11′27"之間。2008年被評為“廣西科學發展十佳縣”
藤縣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呈馬鞍形。但西部高于東部,北部又高于南部。總的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平原和盆地所占比例較小。藤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四季分明。
擴展資料:
藤縣,秦以前屬百越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屬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廣州)。
漢初屬南越國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蒼梧郡猛陵縣地,縣治今蒼梧縣境。王莽新朝,蒼梧郡曾改名新廣,猛陵縣改名猛陸。
三國屬吳,為蒼梧郡猛陵縣地。晉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屬永平郡安沂縣。南朝宋屬永平郡安沂、豐城、夫寧縣。南朝齊仍屬永平郡夫寧、安沂。南朝梁于永平郡置石州,屬石州。南朝陳屬永平、建陵郡。
隋開皇三年(公園583年),平陳廢石洲及永平郡置藤州,為藤州得名之始。大業三年(607年),復以藤州為永平郡,屬永平、安基、隋安、淳人,治永平縣(即南朝齊夫寧縣,開皇中改名)。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永平郡屬梁。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永平郡為藤州。領永平、安基、武林、隋建、陽安、普寧、寧人、淳人、猛陵、大賓、賀川、戎城等縣,624年,淳人更名感義;貞觀時改名鐔津,為藤州治所。
貞觀元年(627年)屬容州總管府。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感義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藤州,轄鐔津(原永平縣)、感義、義昌、寧風縣。
五代十國,仍為藤州。初屬楚,后屬南漢。宋仍為藤州。開寶五年(972年)省寧風、感義、義昌入鐔津。973年州治西移一公里至繡江西岸(原藤城鎮駐地),熙寧四年(1071年)隸廣南西路。
元屬藤州鐔津縣,隸湖廣行省;1341~1368年末隸湖廣行中書省。明屬梧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9月,省鐔津縣入藤州。1377年5月降州為縣,始名藤縣。清藤縣屬梧州府。
民國初廢府設道,1913年2月,藤縣屬梧州道,7月設郁江道,屬郁江道。1914年6月郁江道易名蒼梧道,藤縣屬之。1935年3月,屬梧州行政監督區,1941年4月改為梧州行政督察區,區治梧州市,藤縣屬之,至解放。
解放后,藤縣屬廣西省梧州專區。1950年2月,全縣劃分為6個區,轄29個鄉、2個鎮。1951年2月劃分為12個區。1951年5月劃糯垌歸岑溪,7月梧、郁專區合并改名為容縣專區。
1953年3月,劃三堡區歸岑溪縣,全縣設166個鄉、3個鎮,區為縣派出機關,共10個區;鄉鎮為一級政權組織。
1971年11月,梧州專區改稱梧州地區。1980年8月,太平公社又分出太平鎮公社。1984年8月,南安公社分出赤水,同月各人民公社改稱鄉、鎮,11月白沙改稱津北鄉,時全縣共21個鄉鎮。1987年1月,太平鄉和太平鎮合并稱太平鎮。
1990年全縣轄9鄉、11鎮、265個村公所、1186個村委會、4201個自然村。1997年,城關鄉改稱潭東鎮,新慶、同心、津北、東榮鄉改稱鎮,1997年4月,隸屬梧州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藤縣
藤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