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條形碼技術最早產生在風聲鶴唳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誕生于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的實驗室里。一位名叫約翰·科芒德(John Kermode) 性格古怪的發明家“異想天開”地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那時候對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每一個設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
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條碼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郵政編碼。為此科芒德發明了最早的條碼標識,設計方案非常的簡單(注:這種方法稱為模塊比較法),即一個“條”表示數字“1”,二個“條”表示數字“2”,以次類推。
然后,他又發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一個掃描器(能夠發射光并接收反射光);一個測定反射信號條和空的方法,即邊緣定位線圈;和使用測定結果的方法,即譯碼器。
擴展資料:
發展歷程
直到1949年的專利文獻中才第一次有了諾姆·伍德蘭(Norm Woodland)和伯納德·西爾沃(Bernard Silver)發明的全方位條形碼符號的記載,在這之前的專利文獻中始終沒有條形碼技術的記錄,也沒有投入實際應用的先例。
諾姆·伍德蘭和伯納德·西爾沃的想法是利用科芒德和楊的垂直的“條”和“空”,并使之彎曲成環狀,非常象射箭的靶子。這樣掃描器通過掃描圖形的中心,能夠對條形碼符號解碼,不管條形碼符號方向的朝向。
直到1970年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開發出“二維碼”之后,才有了價格適于銷售的二維矩陣條碼的打印和識讀設備。那時二維矩陣條形碼用于報社排版過程的自動化。
二維矩陣條形碼印在紙帶上,由今天的一維CCD掃描器掃描識讀。CCD發出的光照在紙帶上,每個光電池對準紙帶的不同區域。每個光電池根據紙帶上印刷條碼與否輸出不同的圖案,組合產生一個高密度信息圖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條形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