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 ?氦 ?鋰 ?鈹 ?硼 ? ? ? 碳 ?氮 ?氧 ?氟 ?氖 ? ? ? 鈉 ? 鎂 ? 鋁 ? 硅 ? 磷
H ?He ?Li ?Be ?B ? ? ? ?C ? N ? O ?F ? He ? ? ?Na ? Mg ?Al ? Si ? P?
硫 ?氯 ?氬 ?鉀 ?鈣 ? ? 錳 ?鐵 ? 銅 ? 鋅 ?銀 ? ? ? 鋇 ? 鉑 ?金 ? 汞 ?碘 ? ? ? ? ? ? ? ? ?
S ?Cl ? Ar ?K ?Ca ? ? ?Mn ?Fe ?Cu ?Zn ?Ag ? ?Ba ?Pt ? Au ?Hg ?I
簡介:
化學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從哲學角度解析,是原子的電子數目發生量變而導致質變的結果。
關于元素的學說,即把元素看成構成自然界中一切實在物體的最簡單的組成部分的學說。早在遠古就已經產生了,不過,在古代把元素看作是物質的一種具體形式的這種近代觀念是不存在的。無論在我國古代的哲學中還是在印度或西方的古代哲學中,都把元素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或是物質所具有的基本性質。
化學元素(英語:Chemical element),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它們只由一種原子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構成一切物質。 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到2012年為止,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94種是存在于地球上。擁有原子序數大于83(即鉍之后的元素)都是不穩定,并會進行放射衰變。 第43和第61種元素(即锝和钷)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高達95,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樣能在自然中找到,這就是鈾和釷的自然衰變。
概況:
元素,又稱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它們只由一種原子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構成一切物質。 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到2007年為止,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94種是存在于地球上。1923年,國際原子量委員會作出決定:化學元素是根據原子核電荷的多少對原子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把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稱為一種元素。
歷史起源:
元素思想的起源很早,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曾經把水,后來又把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形成了三元素說。古印度人有四大種學說,古中國人有五行學說。
古希臘哲學:
古希臘自然哲學提出了著名四元素說。這不是希臘哲學家創造的,四元素說在古希臘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即存在,但不具有堅實的理論體系支持。古希臘的哲學家是“借用”了這些元素的概念來當作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