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7500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亞洲的野外,1200只在動物園養(yǎng)殖。現(xiàn)存的5種犀牛中,其中3種處于絕種的邊緣,其余2種也將絕種。
非洲犀牛
黑犀牛黑犀牛:3100只在野外(1800年有100萬只),250只在動物園
白犀牛白犀牛:11670只在野外,780只在動物園
亞洲犀牛
印度犀牛印度/尼泊爾犀牛:2400只在野外,140只在動物園
爪哇犀牛爪哇犀牛:60只在野外,動物園目前沒有
蘇門犀蘇門答拉犀牛:300只在野外,13只在動物園
犀牛(學(xué)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shí)心的獨(dú)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于真皮,角脫落仍能復(fù)生;無犬齒;尾細(xì)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棲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間活動,獨(dú)居或結(jié)成小群。生活區(qū)域從不脫離水源。食性因種類而異,以草類為主,或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母獸妊娠期18-19個月。壽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為瀕危物種。分布于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2010年,“世界犀牛日”由南非世界自然基金會創(chuàng)辦(WWF-South Africa),現(xiàn)已為全世界廣泛接受。該活動旨在關(guān)注全球稀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