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斷代是因為清朝統治的原因,同時加上近代西方思想的影響。
自1644年,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伴隨滿軍而來的是“剃發易服”一張法令:旨在摧毀漢人的尊嚴,達到更穩定更長久控制的目的。而漢族自古就是一個非常重視衣冠的名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
加之漢人泱泱大國數千年的歷史底蘊,也確實瞧不起關外蠻夷,對其審美更是不屑一顧。所以,這一紙令猶如晴天霹靂,令漢人在驚恐過后瞬間充滿怒火:漢族發式衣冠是華夏民族文化傳統象征,如胡服垂辮,則文化被毀,中國將不再是中國。
至此,“為保守頭顱柔順如羊之漢人,今則因保守其發而奮起如虎”。剃發易服令在清初激起了漢族個階層人士的反對,乃至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幾乎遍及全國。有一點要清楚的是,許多地方的抗清斗爭不是滿族接管中央權利之時,而是始于剃發易服令的頒布及強硬執行之日。
歷史上少數民族掌權后都會要求漢族易服,但從來沒有一個朝代把該指令執行得如此堅決且殘忍。從滿清入關到平定三藩,連續三十七年之的屠殺,因剃發易服犧牲了千萬漢人。
不能忘記“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屠”等等數十個屠城,其手段之殘忍。滿清通過全國范圍內的鎮壓,也的確達到了其想要的目的——沉重打擊了漢民族自尊,穩定其統治。
漢服還是有些許保留了下來,在偏史里有“十從十不從”的規定描述: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雖然沒有得到史料證實,但雍正乾隆喜歡漢服是不爭的事實。在當時不少的畫作里面,女人還是延續著明朝的的款式。漢服就在這樣的夾縫中縹緲生存著。
時到清末民初,西方思想大幅度入侵,全國掀起西化的大潮,漢服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再一次被重創。至此,已殘缺不全的漢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民國時期其中也有過幾次少數文人呼吁復興漢服,無奈時機和土壤不允許,剛生的苗頭就被西潮所淹沒。
漢服的發展:
秦統一中國以后,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
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于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后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
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并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