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黃金的儲備或購買力不同,古代黃金兌換白銀數(shù)也各不相同。
比如說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斤黃金可以換十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jīng)能換三十斤白銀了(以上金銀比價均見于歷代正史的食貨志)。
黃金到后期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采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擴展資料:
從秦漢到隋唐五代,金銀比價一直較為穩(wěn)定,維持在1:5左右;至宋初1:6左右;有明一朝波動較大,初期到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18世紀中后期清乾隆年間1:14左右,到19世紀末光緒年間短時間翻了一番,達到1:20。
由于古代不但黃金開采少,白銀開采也少,不但黃金貴,白銀也貴,特別是跟普遍可見的銅錢比起來。古代1兩黃金約等于10兩白銀。1枚銅錢即1文制錢約為0.15元人民幣,1貫銅錢有1000枚銅錢,約為150元人民幣。即1兩白銀約為1貫銅錢,即1000枚銅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揭秘:中國古代的黃金儲備曾經(jīng)很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