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當短期總供給大于長期總供給時,短期之內廠商需要雇傭更多的工人進行生產,就業人數比起長期的正常狀態要多,也就是失業率會下降。所以失業率會比自然失業率低。
原因:長期供給反應的是廠商長期的正常生產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決定了所需要的工人數量。換句話說也就決定了自然就業率或者說自然失業率。
短期總供給大于長期總供給時的影響:
在短期內,總供給或總需求都可能出現過大的現象。當總供給過大時,會出現通貨緊縮、失業增加和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等負面癥狀,短期內需要采取措施刺激總需求。
當總需求過大時,會出現通貨膨脹、泡沫經濟等負面癥狀,短期內就需要采取措施抑制總需求。因此,宏觀經濟管理的任務是協調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使其基本平衡。
擴展資料:
總供給的經濟分析
一個國家的生產者依據一定的價格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愿意生產出來并通過市場反映出來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
總供給水平相對于總需求水平而言,它代表一個國家滿足總需求水平的總產出能力的大小。其事后指標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水平來衡量。
在資源約束型經濟中,總供給水平是決定一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要因素;在需求約束型經濟中,總需求水平則是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要決定因素。
國民經濟的總生產能力或充分就業產量。總供給的組成成分有:消費,指國民收入預算中的消費收入; 儲蓄,指國民收入中不被用于消費的部分: 政府收入,指一定時期政府各種收入的總和。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示,總供給=消費+儲蓄+政府收入。
凱恩斯主義認為,國民收入的均衡必須使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凱恩斯主義本質上是蕭條經濟學,在蕭條時期,社會產品處于過剩狀態,總的傾向是需求不足,因此主要是調節需求,供給一方是消極的。
但在通貨膨脹時期,社會總需求旺盛,供給相對不足,這時,調節總供給就有了突出意義。美國的供應學派就以調節總供給為主要管理手段。
宏觀經濟分析中使用的概念。指一定時期(如一年)一個國家投入的生產要素(勞動、資本貨物和土地)創造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和,與總需求相對。
總供給,可以從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兩個方面加以考察。從實物形態上看,總供給等于一定時期內(如一年)一個國家所有生產部門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總量,亦即社會總產品。
從價值形態來看,總供給等于一定時期(如一年)一個國家所有生產部門所提供的產品和勞動的價值總額,亦即國民生產總值。
在西方經濟學中,總供給和總需求相等,被視為宏觀經濟均衡的條件。
用公式來表示就是:Z+Y=C+I+G+X。(其中Z代表進口,Y代表商品和勞務的總量,C代表消費需求,I代表投資需求,G代表政府購買,X為出口)上述公式的含義是:整個經濟的全部產品供給量(包括國內生產量Y和進口量Z)即總供給,必須同家庭、企業、政府、國外等方面的總需求量完全相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總供給曲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總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