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意思:
過于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無法做官。所以這些都是要求人戰勝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觀規律。慈悲、重感情、講義氣、與人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質。有這些內在素質才能成大事。
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于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
這句話的出處是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增廣賢文》。
完整的四句是:"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義不理財 善不為官"。
這個句子主要想告訴我們的,就是
1、“慈不掌兵”
是說,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和上戰場,為什么呢?戰爭,沒有任何情分可講,生存的規則決定了,即便是親生父子,一旦在戰場上敵對,也只有相互拼殺的份。
況且既然是戰爭,就一定會有流血犧牲,作為一軍主帥,如果慈悲太過,就很容易被對方利用,到時候不僅自己性命難保,還會牽連手下的許多人,所以,為帥者,要有慈悲,更要有看清局勢的能力,該狠下心時要能夠狠得下心。
2、“情不立事”
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被感情牽絆得太多,就無法達成自己的目標,這里的“感情”,我認為不僅是指愛情,還可能是親情和友情。
古人為了求學,會選擇離開家鄉,現代人也是,會離開自己的父母出門打拼,如果一個人無法擺脫對家人的依賴,學會獨立,又怎么能成大事呢?
在人際關系方面,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給人帶來正能量,因此,我們對于那些明顯三觀不合,甚至是無形中拖累了我們的朋友,就要適當的選擇疏遠,這樣自己才能過得更輕松。
而愛情方面呢,覺得,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完善自己,保持自己的態度,才能吸引自己喜歡的人,也能在愛而不得時依然樂觀自信。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棄,無論是哪一種感情,都該是能讓我們變得更快樂的,而不是讓我們被它們困在其中。
3“義不理財”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共鳴,我們有時候會出于仗義借錢給朋友,以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但很少有人會記得還錢,自己如果太過催促,又顯得小氣,很多人就會在這種時候感到十分為難。
這時候小編的建議是一定要嘗試要回自己的錢,不要覺得不好意思,畢竟誰的錢都是辛苦賺來的,沒有理由白送給別人。
4、“善不為官”
講的是太善良的人不適合做官,官場上有許多黑暗的交易,善良是好的,但要有自己的判斷,要能辨別迷惑性的話語。
同時,誰都不能輕言自己過得很輕松,人們都有自己要承擔的苦難,作為一名執法者,很輕易就能看盡世態炎涼,對于人的心理素質是極大地考驗,所以,太善良的人更容易受到黑暗面的影響而讓自己被連累。
總而言之,這句俗語就是教我們“過猶不及”這個道理,任何事情都講究“適度”,過分地追逐反而傷及自身。
應用
解放戰爭系列之"決戰松滬杭"里有一段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內容,描述的是解放軍部隊在沼澤地追擊逃竄的國民黨軍隊時極度疲憊,甚至許多戰士因此跑死、累死。這時候,很多將士希望能夠暫緩追擊,稍微休整。面對這種情況,當代孫武劉伯承將軍說了這樣一句話:"慈不掌兵,若讓國軍逃竄,將貽誤戰機,后患無窮。"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古來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這不是說要故意對部下黑臉黑色,而是說關鍵的時候,那絕不能因為婦人之仁而誤了大事。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處此"一時"之時,統帥戰將必須要有鋼鐵一般的意志和決心以指揮戰事,絕不能因心軟而壞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