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名:豐鎬、長安、常安、西安府。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于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五代時,后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陜西路,后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后,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后訛為“皇城”。
擴展資料:
豐鎬遺址:
豐鎬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豐京和鎬京一起并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西周的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的城市,位于西安西南灃河的兩岸,豐京在西,鎬京在東。具體來說,豐京在灃河西岸的馬王鎮一帶,鎬京在灃河東岸的斗門鎮一帶。
盡管經過考古發掘,尚未發現豐鎬的城墻,但豐京和鎬京的具體范圍已經確定,證明豐、鎬二京相距甚近,實際上一橋相通,是一個城市的兩個不同功能的分區,完全可以以豐鎬相稱。
關于豐鎬的平面布局,雖然考古上尚未證實,但文獻記載的卻十分具體,是對中國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記載,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因為它一直指導著中國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視作中國都城平面布局的經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安 (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豐鎬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