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是“天貺節”,又叫“洗曬節”。在這天,各地人民都有翻曬衣被和書籍的習慣。寺廟祠堂也有翻曬經譜之習俗。是日,人們還有洗澡、洗衣等清理個人衛生的習慣,并流傳至今。
六月六的風俗習慣:
1、吃焦屑
在水鄉農家,有“瘦夏”的說法,意思是酷暑時節,不思飲食,人會瘦上一圈的。于是到了農歷六月初六這天,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吃娘家的焦屑,彌補損耗,長得健壯一些。焦屑,即炒面粉或炒米粉,古書上說的“糗”就是。一般是以開水沖泡,攪成糊狀,放上紅糖,或者還要倒點香油,更加美味可口。
2、吃粽子
相傳,布依族過去也是端午節吃粽子,在明朝初受命南征時,端午節正在進行一場非常激烈的戰斗,沒時間過節,這場戰斗一直打到六月六才大獲全勝。軍隊在殺豬宰牛慶祝勝利時,官兵們想到端午節沒過上,粽子也沒吃上,就建議在慶功大會上補上。后來,為了慶祝和紀念這一場偉大戰爭的勝利,就把六月六定為布依族的大年,且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3、吃曬蛋
有些地方則言“六月六,雞蛋曬得熟”,流行吃曬蛋。汲取泉水,置雞蛋于其中,由卯時曝曬至申時,蛋乃熟,食之,據說可得“陽精”。而豐城人,這一天則作興吃腌蛋。有的地方還有“六月六”吃雞的食俗。以椒蒸雞作糜,據說可以補陽,故又有俗諺云:“六月六,紅酒炒雞肉”。
4、吃面條和餃子
節日往往離不開吃,六月六也有吃的節目,叫做嘗新,即吃新麥做的面條和餃子。因為六月六是一年的中間,被稱為小“中秋”,這一天要把早熟作物煮熟嘗新,同時也給家畜一碗嘗新,所以,六月六也稱“嘗新節”。六月六吃餃子,是老揚州延續了幾十年的傳統,南方人一般主食以大米為主,餃子不常吃,而六月六這天難得吃一次餃子,可以防治疰夏。此外,夏天天氣炎熱,很多人沒有什么胃口,偶爾吃一次餃子,也能起到開胃的作用。
5、熬綠豆
“六月六,熬綠豆”,在伏天喝綠豆湯或綠豆粥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綠豆湯可以避暑避邪毒。此時還是播種紅豆、綠豆的時候,“陸月陸,種紅綠”說的就是六月六前后,就要種綠豆、紅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