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第五共和國。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于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后,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后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于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于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后,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第五共和國的建立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
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
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1981年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1992年,于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并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