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是聞味道,能聞到明顯的霉味。其次,由于生霉大米和微生物的強烈呼吸,局部水分凝結,會有“出汗”反應,米粒潮濕、易結塊;黏附糠粉或米粒上未碾盡的糠皮浮起,胚芽處會變色發黃。
二、黃曲霉毒素在紫外線照射下,會呈現淡藍或淡綠色熒光。因此可以用紫外光識別,判斷一下大米是否已經發生霉變。
在紫外線下黃曲霉毒素B1,B2發藍色熒光黃曲霉毒素G1,G2發綠色熒光。黃曲霉毒素的相對分子量為312-346。難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機溶劑,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
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較穩定,但在強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強堿溶液中分解迅速。其純品為無色結晶,耐高溫黃曲霉毒素B1的分解溫度為268℃紫外線對低濃度黃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壞性。
擴展資料:1993年黃曲霉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黃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黃曲霉毒素B1最為多見,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B1是最危險的致癌物,經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種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檢測到。它們在紫外線照射下能產生熒光,根據熒光顏色不同,將其分為B族和G族兩大類及其衍生物。AFT已發現20余種。AFT主要污染糧油食品、動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麥、豆類、堅果類、肉類、乳及乳制品、水產品等均有黃曲霉毒素污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曲霉毒素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她只用了一張紙巾,一秒識別陳米和新米,太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