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確定了“因信稱義”的宗教學說
他認為人的獲救只須依靠個人的信仰,不須外在的善功及教會的權威,他否定了教會和僧侶階層對社會的統治。他的這些主張反映了當時歐洲各民族要求擺脫羅馬教廷宗教統治,形成了獨立統一國家的愿望。
2、反對贖罪券
路德在維登堡大教堂門前貼出了著名的《論綱要59條》,即《關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一文,提出了自己反對贖罪券的主張。
3、教皇無權干預世俗政權
1520年的8—10月,路德連續發表《關于教會特權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信》、《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開提出教皇無權干預世俗政權。宣稱教會如果不能自己進行改革,國家政權應予挽救。
4、建立了各種不同的新教派
新教團體只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而且是最小的分支,但在隨后幾個世紀中的歐洲政治舞臺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間的政治斗爭都起著一種主要的作用。
擴展資料:
馬丁·路德的影響:
1、在他的宗教改革中,因信稱義被人們真正的接受起來。所謂因信稱義就是內心真誠,外在不論,只要內心信仰上帝,無論具體的外在特征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贖。在內心真誠的基礎上,西方政治思想開始進入自由主義時代。
2、不追究不考量不評判的外在特征,使得人們的創新活力大大激發,基于欲望,認識和開拓世界的進取精神彰顯開來,在對自由邊際的追逐中,人類實現了物質財富和精神世界的極大發展。
3、而自由主義基于宗教改革的思想,才是路德改革的最重要也是最為深遠的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丁·路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1483年11月10日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馬丁·路德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