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永璉(1730年8月9日-1738年11月23日),清高宗乾隆帝次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弘歷次子,雍正帝親自為其命名為永璉,“璉”字,在弘歷看來意味著將來能夠繼承皇位之意。弘歷在乾隆元年七月二日,把永璉密定為皇太子。
此時皇帝年紀不過26歲,這樣早就建儲,顯然是因為太鐘愛某個兒子了,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僅9歲。最為中意的愛子早夭,對乾隆帝身心是一個巨大打擊。
為此,平素勤政的青年皇帝接連五天沒有臨朝。并把密定諭旨公布于眾,諭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后,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后,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
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旋冊贈皇太子,謚端慧,后功令諱其名“璉”字。按皇太子之禮為永璉隆重舉喪,弘歷多次親臨祭奠。
擴展資料:
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嘉慶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長、立嫡”的皇位傳承原則,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幾乎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確實沒有把他列入考慮范圍。
但老天似乎總是故意與乾隆過不去,嫡次子永璉、嫡七子永琮相繼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時候,他的14個兄長中有8個已經死去,就連深受乾隆寵愛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幾年后早逝,諸皇子中可備乾隆選擇的范圍已經變得非常小了。
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從剩下的幾個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擇儲君。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為乾隆皇帝為數不多的兒子中的佼佼者。后來,乾隆卻把皇位傳給了永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永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