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于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擴展資料:
中國建設和發展經濟特區的基本經驗主要有:
1、完善投資環境,包括完善投資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前者為基礎設施結構中以通電、通水、通路、通訊、通煤氣、通排污、通排洪和平整土地為主體的“七通一平”等。
后者包括政治條件(政治、社會、政策等的穩定和法制的健全)、管理水平(政府的效率等)、經營條件(貨幣和物價、外匯管制、金融、信息服務和自主權等狀況)、人口素質和市場、政策優惠(稅費等)等;
2、外引內聯有機結合,發揮特區的“四個窗口”(技術、知識、管理和對外政策)和兩個扇面輻射(對內和對外)的“樞紐”作用;
3、努力探求建立一種靈活而有效地適應國際市場規律的特區經濟體制模式。為此,需在計劃管理體制、企業管理體制、基本建設管理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勞動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以及財政金融體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
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特區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1、興起綜合性的大規模經濟特區;
2、以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為主的經濟特區大量出現;
3、傳統的自由貿易型的經濟特區廣泛發展;
4、傳統的自由貿易型特區逐漸被經營貿易型所代替,被發展加工制造業所代替。也就是說,世界經濟特區從原來單一的產業結構向多業經營的高層次發展。由于這些特點的出現,90年代的國際經濟將會加快一體化的步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