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是偏酸性土。
黃土礦物成分包括碎屑礦物和黏土礦物,前者占70%以上。在碎屑礦物中,主要是指對密度小于2.90的輕礦物,占90%以上,石英最多,長石其次,還有一些碳酸鹽礦物(方解石、白云石等)。黃土中黏土礦物成分主要為水云母、高嶺石及蒙脫石。
這些礦物的存在,使黃土具有吸附、膨脹、收縮等特性,影響到黃土的工程性質。碳酸鹽類礦物往往起膠結作用,使黃土在天然結構情況下,顆粒經常呈團聚體存在。遇水后,由于可溶鹽膠結的團聚體被破壞,往往使黃土的濕陷性增強。故有人認為,黃土中碳酸鹽類的存在是黃土濕陷的原因之一。
黃土狀土的碎屑礦物雖然也以石英、長石為主,但不穩定礦物成分含量較低,,一般都風化強烈,并與附近基巖有聯系。
黃土丘陵溝壑區分布廣,涉及7省(區),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主要特點是地形破碎,千溝萬壑,15°以上的坡面面積占50~70%。依據地形地貌差異分為5個副區。1~2副區主要分布于陜西、山西、內蒙三省(區),面積為9.16萬平方公里,該區以梁峁狀丘陵為主,溝壑密度2~7km/平方公里,溝道深度100~300m,多呈“U”型或“V”字型,溝壑面積大,溝間地與溝谷地的面積比為4:6。
3~5副區主要分布于青海、寧夏、甘肅、河南四省區,面積12.02萬平方公里,該區以梁狀丘陵為主,溝壑密度2?4km/平方公里。小流域上游一般為“澗地”和“掌地”,地形較為平坦,溝道較少;中下游有沖溝。黃土丘陵溝壑區是中國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水土流失不僅成為困擾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人民脫貧致富的主要問題,而且也為黃河下游地區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