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三寶:”鐵球、醬菜、春不老“。后兩者就是槐茂醬菜。
槐茂醬菜是河北保定傳統的漢族名菜,其醬菜歷史悠久,醬菜工藝制作精良,品種豐富。槐茂醬菜開業于公元1671年(清康熙10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光緒29年,慈禧太后途經保定,品嘗槐茂醬菜后連聲稱好,并賜名“太平菜”。從此,槐茂醬菜身價百倍,當時,一斤(0.5公斤/千克)醬菜的售價高達1.7兩白銀(折合人民幣500元左右)。
驢肉火燒
起源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的漕河。在徐水縣以及保定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驢肉火燒的店鋪,完全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據《徐水縣志》載,徐水小驢肉在清雍正年間(1723—1735)即聞名于世。
白運章包子
能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齊名的是保定白運章包子,白運章包子鋪是名聲遐邇的中華老字號,創建于1919年,是白運章師傅以自已的名字開設的一家包子鋪。1958年,在全國大中城市包子質量評比中,白運章包子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雙雙奪魁。白運章包子是以肥瘦相間的新鮮牛肉、時令蔬菜為餡料,包子皮是用發面和燙面按一定比例制成。包子的特點是皮薄有筋道,肉餡鮮香,回味無窮。
馬家老雞鋪
馬家老雞鋪距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一七九六年河北省河間縣果子洼村馬姓回族人在保定馬號真武廟胡同開設了制賣熟雞的家廚式作坊。馬家人始終秉承質量過硬、誠信經營、服務熱情的宗旨,最終冠絕保定熟雞行業。清末直隸總督李鴻章在保定時,就對此鹵煮雞贊不絕口。民國時期,國民黨高級將領曹錕、馮玉祥、宋哲元、萬福麟等都以曾吃過此雞為快。在一九八一年全國名特風味肉禽蛋制品優質產品評比大會上,馬家老雞鋪清真鹵煮雞和浙江金華火腿、蘇州五香醬肉等三十三種產品被評為全國優質產品。
白肉罩火燒
白肉罩火燒,是河北保定的漢族名吃之一,起源于清末,在中華旅行社出版的《中華小吃》中,它赫然醒目。它還是保定名樓義春樓的主要名吃之一。提起白肉罩火燒,就能想到義春樓。“義春樓”開業于清代光緒年間,店主是張洛丙和張洛瑞。義春樓是清末民初保定的五樓之首,白肉罩火燒是它的招牌。1908年開業之時,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親筆為名吃提了匾。據老保定傳說,義春樓的前身是座肉鋪,開始經營廉價的豬頭肉鍋罩火燒,很受窮苦勞動人民的歡迎。馮玉祥幼年時代,家境貧寒,進城時,吃不起大飯館,總到義春樓吃豬頭肉鍋罩火燒,對該飯館產生了好感。馮玉祥當上將軍之后,每次回到保定,必到義春樓吃罩火燒,有時還用大車拉上運到四里營營盤,讓官兵們一起品嘗。從此,義春樓的白肉罩火燒名聲大振。后來,梅蘭芳、侯寶林等藝術大師都曾前往義春樓吃過白肉罩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