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陳國與蔡國之間陷入困境,連續七日未進食,弟子顏回在找到少許米后,準備煮食給老師。在煮食過程中,顏回因為鍋中不慎掉入土灰,為避免浪費,他抓起一把吃了,這讓孔子誤以為顏回失禮。飯熟后,顏回堅持先讓孔子食用,孔子以夢見先君為由推辭。顏回解釋說因為鍋中的飯已被他吃掉,實際上已不干凈,無法供養先君。這時孔子才意識到自己的誤解。
這個故事揭示了“耳聽不一定為虛,眼見不一定為實”的道理。盡管孔子親眼目睹了顏回的行為,但并未了解全部事實,導致錯誤判斷。這與哲學觀點相符,即感性認識并非總是可靠的,因為事物可能有真偽之分,甚至眼睛看到的也可能是假象。耳聞的也不一定是虛言,因為學習性認識也有可能是真實的。因此,我們在判斷事物時,必須進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眼見為實,耳聽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