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用鹽的主要來源多種多樣,其中井鹽占據重要地位,尤其以歷史悠久的四川自貢市自流井最為知名。這個地區豐富的巖鹽資源不僅遍布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新疆、青海等地,還延伸至陜西、山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如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池,其產量巨大,足以供應中國12億人口食用4000多年。
我國的食鹽資源包括海鹽、湖鹽和巖鹽,其中湖鹽資源尤為豐富。中國是世界上少數擁有大量湖鹽礦產資源的國家之一,巖鹽儲量更是驚人,已知超過100億噸的礦床就有10多個。值得注意的是,產鹽區域并不限于東部沿海地區,內蒙古、青海等內陸地區也是重要的產鹽區域。
井鹽的生產過程需要精細分工,涉及鑿井、煎鹽、設鹵筧等多個工種,如山匠、燒鹽匠、擔水匠等,他們根據專業技能獲取報酬。如清末富榮鹽場,其分工精細到四五十種,不僅有管理人員如掌柜、經手等,還有完善的管理體系和中式會計的代表作——“龍門帳”復式記賬法。
19世紀后期,井鹽業出現了規模化的手工工場,如王三畏堂等“四大家族”之一,擁有眾多井灶和雇工,甚至嘗試引入機器汲鹵,邁向近代化工業,盡管未取得全面成功,但這一嘗試展示了中國鹽業歷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