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嘗試區分三價鐵(Fe3+)和二價鐵(Fe2+)時,可以利用亞鐵氰化鐵(K4Fe(CN)6)和鐵氰化鐵(K3Fe(CN)6)進行反應。當加入亞鐵氰化鉀時,它與Fe2+不反應,但與Fe3+反應生成藍色沉淀,這種藍色沉淀通常被稱為滕氏藍,化學式為KFe2(CN)6。另一方面,鐵氰化鉀與Fe2+反應生成的沉淀稱為普魯士藍,同樣為藍色,化學式也是KFe2(CN)6。
值得注意的是,滕氏藍和普魯士藍其實是同一種物質,只是制備過程中鐵元素的價態不同,其中一半是二價鐵,一半是三價鐵。亞鐵氰化鉀因其抗結性能而廣泛用于食品工業,如防止食鹽結塊。而鐵氰化鉀的性質較為敏感,其水溶液在光和堿的作用下易分解,與亞鐵鹽反應會產生深藍色沉淀,即滕氏藍。
總的來說,通過觀察這兩種沉淀的顏色和反應特性,可以大致判斷出樣品中三價鐵和二價鐵的相對含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實際應用中需要結合其他實驗方法進行準確分析。